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 正文
大型养殖工船到深海“牧渔”(迈向“十五五”的发展图景)
时间:2025-11-27 09:38:57    来源:人民日报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坚持农林牧渔并举,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打开手机软件,下单,不到24小时,一箱新鲜的深海大黄鱼到达上海浦东的崔女士家。

  腌制、下锅,冒着香气的红烧鱼上桌。“肉质滑嫩,好吃!”崔女士边吃边写下评论。

  这些大黄鱼来自浙江舟山海域,产自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

  碧波之上,“国信1号2—1”颇为醒目。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迭代之作,它于今年4月17日下水交付并投入试验运营;5月初,100余万尾大黄鱼苗被迎入养殖舱;11月20日,工船迎来又一次丰收,一次性起捕大黄鱼4.6万余尾。

  鱼肉口感好不好,水是关键。“哪儿水好,我们就‘游’到哪儿。这不,11月初我们来到了舟山锚地。”生产总监孙琳琳说,“国信1号2—1”采用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像牧民追逐丰美水草一样,往温度、水质、洋流俱佳的海域去,让鱼始终处于最舒适的自然环境。

  养殖监控室的一块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流速度、溶氧量、水温、投饵量等数据。“养殖舱里安装了先进的环境调控系统,虽然舱室封闭,水却在不停‘流动’,既能促进水体自我净化,又能让鱼类保持适当活动,更加健壮。”孙琳琳说。

  这座“海上牧场”有15个标准养殖舱,专门用于商品鱼的规模化养殖;有4个环形跑道池作为“健身房”兼“过渡房”,供部分中型鱼苗锻炼生长和分级暂存;还有22个养殖试验池,进行饲料对比、药敏试验等研究。养殖水体约9.6万立方米,如此大的规模,得配多少人力?

  答案是35人,其中负责养殖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只有16人。

  “全船配有高效运转的养殖集控系统。”孙琳琳介绍,200多个摄像头和2000多个传感器编织成“智慧渔网”,实现对养殖全流程的远程监测和精准控制,“以投饲为例,每个养殖舱单日投喂饲料1—1.5吨,依靠全自动上料、有轨制导小车输送、本地料仓暂存和定时投撒这一套‘流水线’,每天两个人就可以完成全船的投饲工作。”

  在“国信1号2—1”上,从鱼苗入舱、饲料投喂,到成鱼起捕、加工处理,几乎所有关键环节都实现了“机器代劳”,全船机械化率超过90%,自动化水平提升45%,连30%的养殖决策都可由智能系统作出,人力成本因此降低20%。

  “全船在功能布局、养殖系统、新能源利用、信息一体化等领域实现160余项技术突破与优化创新。”孙琳琳介绍。

  这条创新链,正有力牵引着海洋渔业产业链的整体跃升。饲料端,专用配方与智能软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物流端,从船上休眠锁鲜到岸基协同,高效供应链实现500公里6小时、1000公里15小时“极速达”;加工端,依托稳定优质的工船原料,产品从冰鲜延伸到预制菜、精品菜等多种形态,持续满足市场的多元需求……

  “国信1号2—1”大黄鱼的丰收只是一个开始。不久前,“国信1号2—2”也已交付,主要养殖鲑鳟鱼等名贵冷水鱼种。“国信1号”系列3艘养殖工船满产运行后,预计年总产能超过1万吨。

  “养殖工船摆脱了海洋渔业‘靠天吃饭’,实现了南鱼北养、北鱼南养的季节性互补。工业化养殖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将深远海转化为可持续的‘蓝色粮仓’。”孙琳琳充满期待。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