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如磐煤海深——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十三矿综采准备队设备检修工杨盘根
在中原煤仓平顶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作为平顶山市一家特大型国企,承载着全市发展的半壁江山,集团职工活跃在各条战线,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在千米井下,更加需要技术大拿、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在十三矿的千米井下,综采准备队职工杨盘根总带着两样“宝贝”:磨破封面的《煤矿机械故障手册》和自制的六棱扳手。从木匠学徒到设备检修能手,他用二十载光阴在煤壁上刻下工匠精神的立体坐标——那是郭师傅“差一点也是差”的教诲回响,是台灯下苦读专业书的孤独身影,更是面对智能化浪潮时永不褪色的求知眼神。
一、木凳里的初心:工匠精神的初次觉醒
童年的杨盘根总蹲在村头木匠郭师傅的工坊前,看刨子在榆木上推展出月光般的平面。当他终于成为学徒,第一次独立完成的木凳却被师傅指着长短不一的凳腿说:“做木工活,就得追求尽善尽美。”这句带着木屑味的教诲,像墨线一样弹在他人生的标尺上。2003年入矿那天,柴油三轮车颠簸在矿区路上,他望着远处井架想到:“矿山设备比木凳精密百倍,差一点,可能就是安全事故。”
在安装队生产班的十年里,他总是揣着笔记本记录液压支架的每处接口参数。2013年转岗三机检修时,面对轰鸣的采煤机如坠云雾,却想起郭师傅打磨榫卯时的专注——当晚就在民租房支起小桌,把《采煤机结构图解》翻到纸页起毛。当工友们在宿舍打牌时,他的窗前总亮着台灯,映出他伏案勾画液压系统图的身影,蚊虫在手臂上叮出红点,他浑然不觉,笔尖却在“调高千斤顶工作原理”旁画了三道着重线。

二、铁屑里的用心:从“土专家”到“创新先锋”的淬炼
十二矿的井下巷道曾给杨盘根出了道难题:采煤机每到机头就磨损行星头,厂家技术员都摇头说“设计通病”。他趴在底板上观察三小时,发现滚筒切入角度与底板夹角差了3度——回矿后用废钢板做模型,反复调试出“齿座15度定位法”,让截齿寿命延长40%。队里老工人拍着他肩膀笑:“这小子比万用表还准。”
2017年,当智能化采煤机开进巷道,他带着重庆大学采矿本科的课本泡在厂家调试现场。一次设备突然停机,厂家工程师对着显示屏皱眉,他却指着液压站说:“是不是平衡阀卡了?”拆开果然发现金属碎屑。原来他早把30多本专业书的理论,和十年井下经验熔成了“设备诊断雷达”——听齿轮箱异响能辨轴承磨损,摸油管温度可知负载异常。如今他的工装上,永远别着自制的“三机检修口诀”卡片:“滚筒看齿痕,滑靴对卡槽,千斤顶换不拆摇臂。”
三、代码里的细心:与时代共振的技术突围
2024年贵阳智能化培训班上,中国科学院专家讲到“采煤机AI诊断模型”时,杨盘根突然举手:“井下粉尘大,传感器误报怎么解决?”他掏出手机,展示自己拍摄的传感器积尘照片。会后专家看到,他用纳米涂层改造的传感器防护罩,并连连感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接矿上的地气!”
这种“接地气”的创新贯穿他的职业生涯。2024年1月,采煤机牵引系统频繁停机,他连续24小时守在设备旁,发现硬岩震动导致变频器线路虚接。别人换零件,他却设计出“防震线路固定架”,还编了套《数字化检修手册》,把传统“听敲摸看”升级为“代码定位法”——当煤机显示“E03故障”,翻开手册就能查到对应液压阀的12种可能问题。如今,十三矿的年轻人都知道:“设备闹脾气,问盘根准没错。”
四、传承里的匠心:让一束光点亮一群人


“来,看这个导向滑靴的磨损面。”学习工作室里,杨盘根指着导向滑靴给工友演示,“正常磨损应该是均匀的弧面,这里有棱角,说明采煤机行走阻力大下行磨损严重。”他带徒有个“三三制”:三天理论课,三天井下实操,三天故障复盘。徒弟郭某记得,第一次换截齿时贪快没校准角度,被他勒令拆了重装三次,“师傅说,差1度,截齿就可能崩断,井下没有‘差不多’。”
在他带领下,创新高效班完成28项“五小”创新,其中“保护层采煤机齿座定位技术”为单月进尺突破136米的基础保障,刷新集团纪录。如今他的微信徒弟群有32人,每天早晚他都会发“设备微课堂”:有时是一张齿轮箱油液的显微照片,有时是段30秒的故障排查视频。去年集团技能竞赛前,他带着选手在模拟机前练到凌晨,用粉笔在地面画设备剖面图,“就像当年郭师傅教我画榫卯结构一样。”
认真能把工作干对,用心才能把工作干好。2024年3月,杨盘根取得采煤机二级裁判员证,先后参加集团工匠学院智能化培训,中国职工技术协会贵阳智能化采煤技术培训,当杨盘根戴着“技术状元”的光环走过井架,工友们发现他工装口袋依然揣着那本磨破的手册。在13070工作面的煤壁上,新掘进的巷道如黑色年轮,记录着他817米的安全进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展岩石保护层快速开采,设备选型与高效作业是核心支撑。针对高应力、破碎岩层等特殊环境,需优先选用重型化、智能化综采设备:采煤工作面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设计思路和设备结构方面都加大了力度,操作性能、可靠性都得到了稳步的提高。此项岩石保护层快速开采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二等奖”。而在更深处,那些被他修好的采煤机仍在轰鸣,像在传唱一首关于匠心的歌——它始于木匠工坊的木屑香,历经矿山巷道的机油味,最终在智能化时代的代码里,绽放出属于中国产业工人的精神光芒。这光芒里,有对“极致”的永恒追求,有对“创新”的无畏探索,更有对“传承”的无声承诺——正如他常对徒弟说的:“匠心不是守着老手艺,而是让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走得更好更远。”(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