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推动中西医结合优势 全力保障群众健康
时间:2025-09-18 15:27:50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张凯
近日,记者在鲁山县人民医院采访时,该院党委书记马帅庭直言道:“我们医院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两年来,医院相继投入近百万元资金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通过人才引进、专业技术培养、设立仲景国医堂,发挥独特的中医技术,无论是手术病人,还是慢性病患者,他们均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并获取了健康,从而达到了中西医并重的‘完美结合’。”

鲁山县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大部分乡镇村民都生活在山区,多年来,该县人民医院发挥出了医疗救治的龙头作用,承担着全县人民的健康职责。然而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健康需求,颈肩腰腿疼以及慢性病患者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焦点”。
“我们实施中西医结合,设立仲景国医堂,其目的就是为在院的住院患者和门诊病人提供很好的中医技术服务,通过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让患者更好地得到康复。”该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田水说,鲁山患者梁阿姨因腿部剧烈疼痛、活动严重受限、多日无法下地行走,在家经过多方治疗后,感觉效果不明显,极大影响了日常生活。无奈下,梁阿姨坐着轮椅被家属推着来到鲁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该科主任田水以及医生李栋、雷钧淘为患者制订了全方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首先明确病因以及诊断,通过中西医并重的方式进行治疗。他们运用传统的针灸技法、中药封包疗法、红外线、超短波治疗仪、艾灸疗法、穴位注射等。经过系统治疗后,梁阿姨的腿部疼痛在首次治疗后就明显减轻,当场就在不借助任何辅助器具的情况下,自行下床走路。梁阿姨以及随行的家人无不惊叹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显著效果。“从最初无法下地到逐渐恢复行走能力,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这一成功案例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骨关节疾病领域的独特优势,打破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界限,实现了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效融合。”田水说。

“我有很多基础病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胃病这些都是我多年的老毛病了,这次我又来到医院,是因为我胃胀、恶心、吃不下东西十多天了,现在,我气顺了、能吃了、能喝了,感觉很舒服。”记者在该院中医科病房采访时,住院患者79岁拜大娘开心地说道。几天前,她因慢性胃炎难受的吃不下喝不下,浑身无力,被女儿推着轮椅送到了鲁山县人民医院就诊。门诊医生通过西医治疗缓解患者症状后,鉴于拜大娘的病情,考虑到其年龄大、基础病多,治疗方法适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患者协商后,便转到中医科进行中医调理住院治疗。中医科主治医师杨帅坤通过口服中药配合针法等中医技术疗法,一周后,拜大娘的病情逐渐好转。杨帅坤说,像拜大娘这样的病人,不管是疼痛病、内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手术病人等复杂病症,在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实现整体与局部结合,中医强调整体调节,西医注重局部治疗,标本兼治,针对症状进行快速缓解,注重根本病因的长期调理。通过多种方式介入,多元化的治疗途径,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耐受性。打破了大家公认的中医治病显效慢的误区,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鲁山县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文件精神、保障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救治的基础,是在新形式下推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该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积极组织落实,持续改善中医药服务。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医院五年发展规划,并设立专项资金,其中2021年度设立专项资金70万元,2022年设立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工作。
马帅庭说,近年来,医院为了加强中医馆建设,夯实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规范科室设置,中医科为一级临床科室,将仲景国医堂着力打造具备传统中医药服务特点的中医综合服务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并用”的原则,完善中医科室与其他科室业务合作的协调机制,设立中医专业参与的多学科联合会诊专家团队及会诊制度,不断提高中医会诊参与率,目前中医参与会诊的次数占院内总会诊次数的比例达到35.7%,重大疾病中医药救治率达57.3%。
同时,鲁山县人民医院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研创新及传承创新能力,让中医临床科室不断创新和优化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整理工作,系统总结并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打造中医药传承团队。积极组织“西学中”培训工作,对非中医类医师开展中医培训,促进中西医融合与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该院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全力以赴为全县群众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