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关注 > 正文
对话收藏大家刘一田:古珠玛瑙玉串的千年文明密码——专家解读玛瑙手串和老玉串珠系列报道之六
时间:2025-10-10 11:11:45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杨存玲

  在收藏界,说到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古陶瓷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古玉珠玛瑙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创始人刘一田,国内著名具备司法鉴定资质的古陶瓷权威专家美誉其是“河南古陶瓷收藏第一人”,然而其收藏着的数万条玛瑙串珠与近十万条老玉串珠,预估价值超7亿元,更对其认定为国内“古珠玛瑙玉串第一人”。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以古陶瓷研究闻名的学者、收藏家,揭开古玛瑙珠玉串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

  图片为刘一田会长藏品

  初心:从陶瓷到玛瑙的文明共鸣

  “说到对古玛瑙珠玉串研究,是一场意外的缘分。” 刘一田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豫西征集宋代瓷片时,偶遇一位农户家中的战国红玛瑙串饰。“那12颗珠子的孔道边缘有明显的螺旋磨痕,是青铜工具蘸解玉砂反复打磨的痕迹。” 他说,这种纯人力创造的精准与沧桑,让深耕陶瓷工艺的他深受震撼:这是天人共造的智慧。​

  这次相遇成为他收藏生涯的转折点。如今,刘一田会长仍珍藏着这件“启蒙藏品”。“你看这颗珠子的裂纹,古人特意的切割,把瑕疵变成了独特的纹路。”他举起放大镜,“早期工匠没有精准工具,一颗直径1厘米的珠子要打磨数日甚至更久,在当时,可能10颗原料才能成功穿孔1颗,每串都是用耐心堆出来的。”​

  40余年里,刘一田的“价值坐标”不断迭代:“最初沉迷工艺之美,后来发现串珠的配色、材质搭配藏着社会等级的密码,现在更懂它是文明传承的活化石。”

  图片为刘一田会长藏品

  解析:古珠的“物”与“魂”

  “古玛瑙珠玉串是大自然的馈赠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刘一田的解读从材质开始,“玛瑙形成于火山喷发后的地质变迁,二氧化硅在漫长岁月中凝结出红如烈火、绿似山泉的色彩,还有缠丝、水草等独一无二的纹理。”​

  他进一步拆解其中的“工艺密码”:商周时期偏爱色泽浓郁的红玛瑙,与“以红为贵”的礼制传统呼应;战汉时期则出现多色搭配,折射出“礼崩乐坏”后的审美多元化。而贯穿各时代的穿孔工艺,堪称“极限挑战”—— 商周用石器工具配合解玉砂,孔道多呈喇叭状;汉唐改用金属工具,孔壁更光滑但仍有手工旋痕;明清虽有机械辅助,却少了古珠的 “烟火气”。“普通藏家看孔道就够了,仿品的机械孔边缘整齐,真品的手工痕迹藏不住。”

  在他眼中,古珠的“魂”藏在文化寓意里。“红玛瑙象征活力,白玛瑙代表纯洁,黑玛瑙被视为辟邪信物。”他指着一串战国玛瑙与绿松石组合串饰,“古人将不同材质搭配,既追求视觉和谐,更暗含‘天地人和’的哲学观。”​

  针对市场造假乱象,刘一田给出 “三招鉴别法”:一看色泽,真品温润自然,染色仿品颜色刺眼且无过渡;二观包浆,老珠触手顺滑,做旧品显生涩;三听声音,天然玛瑙敲击清脆,合成品声音沉闷。​

  图片为刘一田会长藏品

  历史文化价值:文明传承的“活化石”

  “古玛瑙珠玉串从来不是普通饰品,而是凝固的历史篇章。” 刘一田拿着一件老玛瑙串饰说,其孔道边缘的螺旋磨痕清晰可见,玛瑙形成于火山喷发后的地质变迁,二氧化硅在漫长岁月中凝结出红如烈火、绿似山泉的独特色泽,更有缠丝、水草等天然纹理。而人类赋予它的文化印记,更让每颗珠子都成为文明的切片。​

  在工艺史维度,刘一田说,古珠堪称手工业演进的“见证者”,商周工匠用石器配合解玉砂穿孔,孔道多呈喇叭状;汉唐改用金属工具,孔壁更光滑却保留手工旋痕;明清虽有机械辅助,却失了古珠的“烟火气”。“一颗直径1厘米的战国玛瑙珠,需工匠耗时数日打磨,10 颗原料才能成功穿孔1颗,成品率极低。”​

  文化寓意的叠加更让古珠有了灵魂。“红玛瑙象征活力,白玛瑙寓意纯洁,黑玛瑙被视为辟邪信物。” 刘一田指着一串战国玛瑙与绿松石组合串饰解释,古人将不同材质搭配,既追求视觉和谐,更暗含“天地人和”的哲学观。魏文帝曹丕曾在《玛瑙勒赋》中赞美其“苞五色之明丽,配皎日之流光”,而释智圆更将玛瑙与女娲补天的奇石相提并论,赋予其坚贞高贵的品质。对考古学界而言,这些串珠更提供了文献之外的实物佐证 —— 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西周玛瑙胸佩,其珠子数量与大小严格遵循等级规范,成为研究周代礼制的珍贵素材。​

  图片为刘一田会长藏品

  传承:中原大地上的文化坚守

  河南三门峡战国墓葬出土的玛瑙串饰、虢国墓地的西周玛瑙珠玉管胸佩,在刘一田看来是中原玛瑙文化的“活样本”。“中原古珠重礼制、讲规矩,比如贵族佩饰的珠子数量、大小都有等级之分;而晋系串饰更豪放,藏区则偏爱多材质混搭。” 他说,这种差异正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

  作为河南省古玉珠玛瑙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刘一田说,现在最大的痛点是民间认知薄弱,很多人把老珠当“旧石头”,希望将来能做“古珠里的历史”课程,用串饰故事讲解中国文化发展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玛瑙珠玉串珠文化。

  图片为刘一田会长藏品

  展望:让古珠“活”在当下

  面对近年高古玛瑙收藏升温,刘一田直言担忧:“不少人只问价格不问文化,把千年古珠当成投机工具。” 他强调,收藏应坚守“三重价值”:历史价值看工艺与年代,艺术价值观纹理与设计,文化价值品背后的社会密码。“矿源不可再生,每颗古珠都是孤品,但真正的价值在文明印记里。”​

  在他看来,古珠文化的未来在于“古今融合”。“有设计师借鉴缠丝玛瑙纹理做首饰,还有品牌用古珠元素做文创,这才是让文化活起来。”他透露,未来将联合多地博物馆举办“古珠文明展”,同时启动“古珠工艺传承计划”。

  图片为刘一田会长藏品

  经济价值:稀缺性铸就的价值高地

  谈及古玛瑙珠玉串的经济价值,刘一田首先抛出一组数据:他收藏的战国红玛瑙精品串饰,近十年价格涨幅超20倍,部分稀有色泽的单珠价格已突破万元甚至数万元。“这种价值飙升,本质是稀缺性与文化价值的双重驱动。”

  矿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核心支撑。刘一田介绍,优质玛瑙矿如辽宁朝阳的战国红矿,自封矿后,原料稀缺性愈发凸显,地表至地下6米间产出的杏黄色、鸡油黄色精品更是一料难求。而古珠的“不可复制性”更放大了价值:每颗老珠的纹理、包浆都是岁月独有的馈赠,即使现代工艺能模仿外形,也无法复刻千年前的手工痕迹与历史沉淀。​

  市场认知的深化进一步推高价值。“十年前,很多人把老玛瑙珠当‘旧石头’,如今优质战汉串饰在拍卖会上屡创佳绩。” 某拍卖会上,一串战国红缟玛瑙串饰最终以186万元成交,较起拍价溢价3倍。刘一田指出,这种价值增长并非偶然:和田玉、翡翠等传统品类价格已处高位,更多藏家将目光转向认知度尚低的古玛瑙珠玉串,形成“价值洼地”效应。但他同时提醒:“经济价值永远建立在文化价值之上,脱离工艺与历史背景的‘天价珠’,本质是投机泡沫。”​

  图片为刘一田会长藏品

  收藏市场前景:机遇与理性并存

  面对近年升温的古玛瑙珠玉串收藏市场,刘一田既看到机遇,也强调理性。他认为未来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

  稀缺精品持续看涨是首要趋势。“战国红、唐代缠丝玛瑙等品类,因原料枯竭、文化属性强,未来五年价格仍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间。”刘一田分析,尤其颜色纯正、纹路美观、无裂少瑕的精品,更会成为藏家争夺的焦点。他以自己收藏的一串汉代多色玛瑙串饰为例,该串由红、黄、白三色玛瑙珠组成,孔道磨损自然,有藏家出价80万元求购,较几年前价翻了至少8倍。​

  文化赋能催生新需求。“越来越多设计师借鉴古珠纹理做现代首饰,文创市场的兴起让古珠元素走进大众生活。” 刘一田说,古珠以新形式“变现”。这种“古今融合”不仅拓展了古珠的价值边界,也吸引了年轻群体关注,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刘一田说,收藏古玛瑙珠玉串,本质是收藏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不要只盯着价格标签,要读懂珠子里的工匠心跳与文明密码,这才是收藏的真谛,也是这个市场长久发展的根基,希望更多人能读懂它们的故事,让千年文明永远流传。

编辑:冯雅楠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