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工作室 > 农业 > 正文
水牛赵村:稻蟹共舞“钱”景广 瓜菜飘香富满仓
时间:2025-10-15 16:00:48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景丽 马瑞俊迪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一片丰收盛景。在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优质稻+设施瓜菜”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成效斐然,绘就了一幅“稻蟹共舞、瓜菜飘香”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稻蟹共生:“一水两用”的生态智慧

  走进水牛赵村的“一稻一蟹”立体种养基地,丰收后的千亩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隐约可见螃蟹穿梭,肥美的秋蟹,正好卖个好价钱。这片占地1000亩的优质稻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是河南省农科院与水牛赵村携手打造的科技赋能农业典范。依托省农科院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专项,院粮食作物所示范种植了食味优、产量高、抗性好的郑稻C42、水晶3号以及稳糖稻、郑黑糯等功能型水稻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们引进的郑稻C42、水晶3号等功能型水稻品种,亩产达635公斤,比传统品种增产200公斤以上。”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海捧起一把晶莹剔透的原阳大米介绍道。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稻蟹共生”模式,每亩综合收益飙升至1.2万元,是单纯种植水稻的两倍。

  这种生态种养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于“以稻养蟹、以蟹养稻”的良性循环。螃蟹在稻田中捕食害虫、杂草,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达30%以上;其排泄物又成为天然肥料,提升土壤肥力。据监测,示范区稻米品质达到绿色标准,螃蟹肉质鲜美,市场供不应求。“一斤蟹苗两年能长成200斤成蟹,每斤售价80元,仅螃蟹养殖就能增收不少。”合作社网络销售负责人吴祖进算着经济账。

  瓜菜飘香:科技赋能的绿色革命

  在设施农业区,30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博洋9号甜瓜、珍奶香西瓜等9个新优瓜菜品种长势喜人。河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专家团队通过“品种更新+技术集成”,推动全村蔬菜无公害生产比例超90%,绿色蔬菜亩均增效800元。

  “我们总结的‘早春礼品西瓜种植模式’,使西瓜单产增加12%,商品率达95%。”河南省农科院蔬菜所技术员指着藤蔓上拳头大小的西瓜介绍道。通过推广设施土壤生态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2024年累计示范优质种苗3万株,带动周边18个村庄发展设施农业。

  更令人瞩目的是“两瓜一菜”接茬种植模式——早春、秋延两茬瓜与越冬蔬菜轮作,实现一年三收。这种模式不仅能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还通过观光采摘延长产业链。游客王女士边采摘边赞叹:“这里的西瓜又甜又脆,还能体验农耕乐趣,真是不虚此行!”

  品牌崛起: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升级

  在“水牛稻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展厅内,“蟹田米”“弱碱米”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通过挖掘原阳大米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结合黄河水灌溉的生态优势,河南省农科院农信所为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我们检测出稻米中钙镁元素含量超标,这成为打造高端品牌的科学依据。”项目负责人展示着检测报告。

  品牌建设“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抖音直播间里,网红主播正推介“黄金晴大米”;淘宝店铺中,蟹田米月销千单;线下与全国供销总社签订专供协议,产品进入郑州、新乡等城市超市。2025年开展的稻米食味品鉴会、农耕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收入突破500万元。

  “现在我们的‘水牛稻’品牌大米卖到8元/斤,还供不应求!”赵俊海自豪地说。通过品质检测、故事挖掘、文创开发,原阳大米从“论斤卖”迈向“论品牌卖”,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

  人才振兴:新农人引领乡村蝶变

  在返乡创业青年吴祖进的电商工作室里,5名“00后”新农人正忙着打包发货。“我们通过抖音直播,最高单场卖出2万斤大米。”这位带动多位年轻人返乡的“领头雁”说。

  河南省农科院实施的“致富带头人培育计划”,已培养2名本土电商达人、3名技术能手。通过组织48次技术培训、200余天现场指导,全村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显著提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稻梦空间”主题景观与萌宠乐园、农耕博物馆等相映成趣。这个曾经的黄河滩区贫困村,如今已蜕变为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就业300余人。

  “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产业+生态+文化’融合发展模式。”赵俊海指着规划图介绍,未来三年将扩建深加工生产线,开发稻米茶、蟹肉罐头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1日游”“2日游”精品线路,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河南省农科院农经所副所长张辉总结水牛赵村实施“生态种养+品牌深耕”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基础、以产业为引擎、以品牌为翅膀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金风送爽,田园飘香。水牛赵村的实践证明,当科技赋能遇上生态智慧,当传统农业插上品牌翅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就会越走越宽广。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奏响一曲现代田园牧歌。

编辑:晏语悦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