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少年验配“OK镜”接连失败,郑州爱尔眼科专家如何破局?
  “我明明能看见,为什么非要戴眼镜?”面对医生的配镜建议,9岁的郑州男孩小王曾满脸不解与排斥。这个疑问,不仅困扰着孩子,也是许多家长在听到孩子需要配镜时的第一反应。直到在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小王不仅解开了心中疑惑,更迎来了白天无需戴镜的清晰新生活。
  此前,小王的妈妈发现他总是歪头看东西、频繁揉眼。经检查,小王被诊断为“屈光参差”——右眼近视375度,左眼却仅有100度近视加125度散光。这种巨大的视力差异,正是他歪头视物的根源。医生建议配镜,但小王对框架镜十分排斥,不愿佩戴。

  针对小王的情况,医生推荐了角膜塑形镜——一种夜间睡觉时佩戴、白天无需戴镜即可获得清晰裸眼视力,并能有效延缓近视度数加深的特殊隐形眼镜。然而,由于对触碰眼睛极度恐惧,小王接连在两家医院都未能成功试戴,抵触情绪日益强烈,验配陷入僵局。

  转机出现在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该院近视斜弱视及小儿眼科王艳青主任接诊后,并未急于操作,而是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开了小王的心结:“你的双眼就像两位队员,左眼‘队员’度数轻,一直在主力干活;右眼‘队员’度数深,却在‘偷懒’。长期下去,‘偷懒’的队员能力会退化,团队合作也会出问题。‘看得见’只是知道有东西,而‘看得清、看得舒服’才能辨明细节,这才是高质量的视觉。”

  据王主任介绍,儿童青少年视力仍处于发育阶段,屈光参差若不及时矫正,会导致双眼视功能发育失衡,不仅会出现视疲劳、立体视觉差等问题,还可能增加斜视、弱视的发生概率,若错过最佳矫正时机,甚至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
  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小王理解了矫正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孩子主动配合的基础上,王主任及其验配团队对其进行了全面、精细的眼部检查,确保他符合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条件,并根据其独特的角膜形态和屈光参数,“量眼定制”了矫正方案,同时为其选择了佩戴舒适度更高的镜片设计。

  方案制定后,验配师李静接过了“执行”的重任。她深知,对于恐惧的孩子,耐心比技术更重要。她并未急于操作,而是通过耐心的沟通与小王建立了信任,一步步引导他熟悉镜片,并通过一对一实操教学,最终成功帮他克服了心理障碍,完成了试戴。
  如今,小王佩戴这副量身定制的角膜塑形镜已满两个月,他早已适应了每日的摘戴,最近的复查结果显示,其眼轴没有变化,且双眼裸眼视力均稳定达到1.0。“现在打球投球更准了!”小王欣喜地分享道,“以前只是‘看得见’,现在才是真真正正地‘看得清’!”

  河南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王艳青主任提醒广大家长:儿童近视防控需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发现孩子出现歪头、眯眼、揉眼等异常现象时,应尽早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对于屈光参差、近视进展过快的儿童,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的矫正与控制手段。然而,角膜塑形镜属于国家三类医疗器械,其验配是一项严谨的医疗行为,必须选择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医疗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