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传帮带”让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扎根
时间:2025-10-22 16:07:3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程小可
“我们仅用半年时间,在原有的门诊楼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升级,把设立的中医馆再次扩大规模。此外,通过上级医院的对口技术帮扶,选派多个业务科室的专家到镇卫生院工作,他们采取坐诊和带教的形式,帮助基层医生提升服务能力。目前,我们开展的中医技术独具特色、中医馆建设初具规模,与区域内的同级别卫生院相比已然成为‘佼佼者’,患者的满意度已达到了95%以上。”叶县廉村镇卫生院院长张建华坦言道。
近日,记者在廉村镇卫生院采访时,门诊楼悬挂起来的“中医馆”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在灯光的映照下,走廊两侧均安装理疗室、治疗室、艾灸室、针灸室、熏蒸室、中医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等标识标牌光彩夺目、整齐划一,各个诊室内也都坐满了就诊的患者。“现在的镇卫生院可不比从前了,过去,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治疗设备、就诊条件相对较差,出于无奈当地群众也只能舍近求远、四处求医去看病。”该镇村民68岁的王大娘说,“现在的镇卫生院发展得很好,不仅医疗技术和就诊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而且还有叶县中医院的疼痛专家在这里坐诊看病,让基层的群众少跑很多远路、省去了不少路费和看病的费用。这种办法好,很受基层的百姓欢迎。”
据王大娘讲述,早在3年前,她就患上了腰疼等疾病,刚开始并没有在意、能忍就忍,也没有做过任何治疗。后来,疼痛症状一天比一天严重,甚至连走路和睡觉都成了问题。多年来,饱受疼痛折磨的王大娘为了治病,在她年迈体弱的老伴一路陪伴下,曾去过县里多家医院进行扎针治疗,但病情依然没有丝毫改变。由于老两口年事已高,出门看病对他们来说已成了一种奢望。王大娘也只能平时待在家里依靠吃药、贴膏药来维持现状。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10月,王大娘的家里正在盖房子,在施工现场,王大娘帮忙干活并弯腰准备提起一兜水泥时,只听咔嚓一声,腰部疼痛得站不起来,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豆大的汗珠也从额头上滚落下来。家人见状急忙将王大娘搀扶起来,并找来三轮车将她送到了廉村镇卫生院疼痛科做治疗。“有县中医院的专家在镇卫生院坐诊看病真好,我的病好得这么快,都是专家亲自给我做的治疗。人家不但医疗技术好,而且服务态度也让我没啥说的。在农村很需要这样的中医技术,因为患有疼痛疾病的大都是一些老年人,由于孩子都已外出打工,老人出门看病比较难。现在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好多了,在家门口看病很方便,这样既省钱又节省了时间,还不用跑远。”王大娘如是说道。
“感谢叶县中医院对我们廉村镇卫生院实施技术帮扶,通过选派专家到基层坐诊,他们以传帮带教的形式,不但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使独特的中医技术在临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还让基层的疼痛患者不出家门就能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提起廉村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发生的变化时,张建华直言不讳地说道,该院中医馆成立多年以来,因人才、设备、房屋紧缺等问题导致了患者流失、群众四处就医等不良局面。
为“破解”发展困境,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技术,今年年初,该院在原来疼痛科的基础上,把门诊楼改造升级成为中医馆,由原来的两间房屋,扩展到现在上下三层楼房,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改造升级后的中医馆主要开展颈、肩、腰、腿疼等疾病的治疗。主要设备有熏蒸床、艾灸仪、理疗仪、牵引床、神灯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等;同时安排科室内的人才梯队制定学习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法,提高团队的疼痛管理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服务团队个个都是技术精英。
该院还建立起稳定且高效的服务团队,通过设立团队领导者和各个专业小组,如:理疗组、针灸组、药物治疗组等,每个小组负责不同患者群体和治疗领域,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提高患者对疼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加患者对治疗计划的合作与依从性,包括疼痛自我评估、药物管理、非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内容。同时,每年还要派出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夯实专业技能,争取做到中医馆名医在线,避免再次出现人才断档,切实做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治疗各类疼痛疾病,让群众不出乡镇就能解决疑难疾病等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