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地市 > 南阳 > 正文
玉米地里的调解——新野县人民法院沙堰人民法庭庭长张依新办案故事
时间:2025-10-31 10:36:5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显志 通讯员 赵晓东

  “我种的旱水稻,正常浇水,我也没舍得浇几次水,地里又没积水,我东边隔壁邻居种的花生不耐涝都没受淹,他种的玉米怎么会淹死,玉米不结穗不是我的过错,我不应该赔偿,今年干旱这么长时间,我的水稻也长得不好,种地已经不容易了,只有旱死,哪有淹死的道理。”田埂边,被告张阿梅(化名)辩解着还红了眼眶,手上在不停地卷收着地里的水管。“不是你浇地淹死的,我的玉米怎么能颗粒无收?”原告刘阿光(化名)随手掰下地里空瘪的玉米说道。“那行,咱俩去村组问问,让全村人都来评评理,看看你的玉米不结穗到底是谁的错!”张阿梅大声反驳道。见此情形,张依新和助理小乔急忙将双方拉开,稳定他们的情绪。这样的争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张阿梅和刘阿光种着相邻的两块地,阿梅种的旱水稻,阿光种的玉米,2025年8月,河南南阳天气干旱,连续一个多月没下雨,阿梅就用水泵给自己种的旱水稻浇了几次水,隔壁阿光的玉米长的还可以,但是到9月份却还没结出玉米穗。

  阿光认为阿梅未履行审慎注意义务,主观过错严重,给自家旱水稻浇水过多,造成其1.5亩玉米地受水淹而颗粒未收,经济损失较大,遂提起诉讼至新野县人民法院。接手案件后,张依新发现双方前期在驻地派出所已经进行过调解,双方各执一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为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源头,避免双方互生怨气在以后种植过程中还发生其他纠纷。在前期与双方沟通调解无果后,张依新决定主动到田间进行实地调查。


(资料图片)

  张依新团队先是到双方的田地查看情况,统计了玉米地受损面积,仔细查看了两地土地土质情况、受损玉米的生长形态、特征以及旱水稻的生长情况,并拍照留存。之后走访了当地村干部,询问当地今年的玉米生长情况以及收成情况,找了该村种植旱水稻和玉米地相邻的村民了解情况,种旱水稻的农户说:“我家地里种了一部分旱水稻,今年雨水少,我们浇水比较勤,那旁边的玉米长得可好了,邻居还说多亏我们浇水多。”

  张依新团队还听取了当地种植专家的意见,专家认为今年干旱持续时间较长,玉米受浇地影响的因素有限,玉米受种质、农药使用不当等其他综合因素影响也会导致不结穗。

  在充分调研后,张依新将这些调查结果和专家意见一一反映给阿光,阿光听后也觉得自己有些武断了。看到双方有和解可能,张依新再一次组织双方进行庭前调解,和法官助理采取“背靠背”调解法,分别给双方释法,结合种植专家给出的意见,反复沟通、分析,最终,双方都做出了让步,达成了和解意见,阿光不再要求全部经济损失赔偿,阿梅当场给阿光出了部分耕地收割翻土费用,双方握手言和。

  调解结束后,张阿梅握着张依新的手,声音哽咽,“我知道现在打官司需要证据,我没文化,不懂这些,我只知道我有很多委屈说不出来,但你愿意跑这么多趟,肯下地调查,我就觉得法庭是公正的、法律是公正的,谢谢你!”

  看着她释怀的笑容,张依新忽然明白,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承载着当事人的深切期望,基层法庭的工作目的是“案结事了人和”,深入的调解是蹲在田埂上听老乡絮叨时的耐心,是把老百姓琐碎的表述转换成规范法言的细心,是在情况不明时主动调查的决心。要将“如我在诉”融入血脉,既做法律的守护者,更做群众的贴心人,用司法的温度融化矛盾坚冰,用情理法的交融修复社会关系,让法治的阳光真正温暖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编辑:薛艳真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非本网原创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