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导航
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科普 > 正文
拆弹专家:脑血管介入治疗如何堵住动脉瘤
时间:2025-09-10 15:12:54    来源:河南经济网    访问量:0

查看证书

  在影视作品中,拆弹专家总是在和时间赛跑,用精细的操作排除炸弹的威胁。而在医学领域里,也有这样一群“拆弹专家”——神经介入医生。他们面对的“炸弹”,不是藏在街头的炸药,而是深埋在患者颅内的脑动脉瘤。一旦爆炸,就可能引发致命的脑出血。幸运的是,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医生能够通过“堵”的方式化解风险,把这个隐形炸弹拆除。

一、脑动脉瘤:潜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

  1. 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因局部薄弱,出现异常膨出或囊状凸起,就像轮胎鼓包一样。多数情况下,它悄无声息,不会给人带来明显不适。但一旦破裂,就可能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

  2. 为什么说它危险?

  发病急骤:常表现为“雷击样头痛”,患者形容为“此生最严重的头痛”。

  后果严重:约三分之一患者死于首次出血,幸存者中多数留下神经功能障碍。

  复发风险高:即便侥幸度过第一次,若不处理,仍可能再次出血。

  因此,脑动脉瘤被形象地称为脑血管里的“炸弹”。

二、传统手术:开颅夹闭的局限性

  过去,治疗动脉瘤主要依靠开颅手术。外科医生通过开颅,找到动脉瘤根部,用金属夹子夹住动脉瘤“颈部”,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防止破裂。

  这种方法就像是直接拆掉炸弹的引线,效果确切,但存在问题:

  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

  对于深部、位置复杂的动脉瘤,操作难度极高。

  患者对开颅手术的接受度较低。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神经介入逐渐成为新的主角。

三、脑血管介入:血管里的“拆弹术”

  脑血管介入治疗,也被称为血管内栓塞术。医生无需开颅,而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大脑血管,在影像设备引导下,把“堵塞材料”准确放入动脉瘤腔内,从而使动脉瘤失去血流灌注,逐渐闭合。

  1. 核心工具——弹簧圈

  最经典的材料是弹簧圈(微导丝圈)。医生会像绕毛线球一样,将细小的金属丝圈一圈一圈填充到动脉瘤内部,使其被填满,血液无法继续进入,从而避免破裂。

  就像往一个破损的气球里塞满棉花,让它不再鼓起。

  2. 新型“盾牌”——支架辅助栓塞

  对于颈口较宽、形态特殊的动脉瘤,单纯填圈容易“跑圈”或复发。此时医生会先放置一个金属支架,像盾牌一样托住血管壁,再往里面填充弹簧圈。支架不仅稳固,还能诱导血管内皮生长,促进血管自然修复。

  3. “一网打尽”——血流导向装置

  近年来出现的血流导向支架,就像给动脉瘤安上了一张“细密的网”。它把血流导向正常血管通路,使进入动脉瘤的血液显著减少,最终动脉瘤逐渐闭合。

  这相当于给炸弹外面套上了一个“隔离罩”,让它失去爆炸条件。

四、介入治疗的优势

  与传统开颅相比,介入治疗有明显优势:

  创伤小:只需在股动脉或桡动脉上开一个针眼大小的通道。

  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几天即可下床活动。

  适用广:尤其适合深部或手术风险高的动脉瘤。

  可重复:若动脉瘤复发,还能再次进行介入修补。

  当然,介入也不是万能的,部分特殊位置或形态的动脉瘤,仍需要外科夹闭。因此,最佳方案通常需要神经外科与神经介入团队联合评估。

五、拆弹之前:如何发现潜在的动脉瘤?

  很多人以为动脉瘤一定会有明显症状,其实大部分动脉瘤在破裂前“沉默无声”。但以下情况需要特别警惕:

  家族中有人患过脑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长期高血压、吸烟、嗜酒人群。

  突然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

  现代影像学检查如 CTA(CT血管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在无创情况下发现动脉瘤。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六、拆弹之后:如何守护血管安全?

  即使动脉瘤通过介入治疗堵住了,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术后管理和日常生活习惯同样关键:

  按时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影像,确保动脉瘤没有复发。

  坚持用药: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不能自行停药。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必须严格管理。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损伤血管壁,加速动脉瘤形成和破裂。

  避免过度用力:剧烈咳嗽、提重物、情绪激动都会使血压骤升,增加风险。

结语

  脑动脉瘤就像深藏在大脑血管中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而脑血管介入治疗,就像是医生手中的拆弹工具,能够精准地堵住隐患,化解危机。但更重要的是,预防永远比治疗更关键。关爱血管健康,管理好血压、血脂,远离烟酒,定期体检,才是真正防止“炸弹”形成的根本之道。让我们把大脑的“炸弹”交给专业的医生去处理,把生活中的风险交给自己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生命中最重要的指挥中枢——大脑。

  (姓名:张民杰;医院:叶县人民医院;科室:神经外科;职称:副主任医师)

编辑:张茜
中原经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 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中原经济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原经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5 河南经济报社 河南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报社办公室电话:0371-53306911
报纸广告热线:0371-53306913 53306918 报纸发行热线:0371-53306915
《河南经济报》国内统一刊号:CN41-0066   邮发代号:35-92
豫ICP备2023003560号
  技术支持: 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 何拥军 谷亚娟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