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证书】
在影视作品中,拆弹专家总是在和时间赛跑,用精细的操作排除炸弹的威胁。而在医学领域里,也有这样一群“拆弹专家”——神经介入医生。他们面对的“炸弹”,不是藏在街头的炸药,而是深埋在患者颅内的脑动脉瘤。一旦爆炸,就可能引发致命的脑出血。幸运的是,随着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医生能够通过“堵”的方式化解风险,把这个隐形炸弹拆除。
一、脑动脉瘤:潜伏在血管里的“定时炸弹”
1. 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因局部薄弱,出现异常膨出或囊状凸起,就像轮胎鼓包一样。多数情况下,它悄无声息,不会给人带来明显不适。但一旦破裂,就可能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
2. 为什么说它危险?
发病急骤:常表现为“雷击样头痛”,患者形容为“此生最严重的头痛”。
后果严重:约三分之一患者死于首次出血,幸存者中多数留下神经功能障碍。
复发风险高:即便侥幸度过第一次,若不处理,仍可能再次出血。
因此,脑动脉瘤被形象地称为脑血管里的“炸弹”。
二、传统手术:开颅夹闭的局限性
过去,治疗动脉瘤主要依靠开颅手术。外科医生通过开颅,找到动脉瘤根部,用金属夹子夹住动脉瘤“颈部”,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防止破裂。
这种方法就像是直接拆掉炸弹的引线,效果确切,但存在问题:
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
对于深部、位置复杂的动脉瘤,操作难度极高。
患者对开颅手术的接受度较低。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神经介入逐渐成为新的主角。
三、脑血管介入:血管里的“拆弹术”
脑血管介入治疗,也被称为血管内栓塞术。医生无需开颅,而是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大脑血管,在影像设备引导下,把“堵塞材料”准确放入动脉瘤腔内,从而使动脉瘤失去血流灌注,逐渐闭合。
1. 核心工具——弹簧圈
最经典的材料是弹簧圈(微导丝圈)。医生会像绕毛线球一样,将细小的金属丝圈一圈一圈填充到动脉瘤内部,使其被填满,血液无法继续进入,从而避免破裂。
就像往一个破损的气球里塞满棉花,让它不再鼓起。
2. 新型“盾牌”——支架辅助栓塞
对于颈口较宽、形态特殊的动脉瘤,单纯填圈容易“跑圈”或复发。此时医生会先放置一个金属支架,像盾牌一样托住血管壁,再往里面填充弹簧圈。支架不仅稳固,还能诱导血管内皮生长,促进血管自然修复。
3. “一网打尽”——血流导向装置
近年来出现的血流导向支架,就像给动脉瘤安上了一张“细密的网”。它把血流导向正常血管通路,使进入动脉瘤的血液显著减少,最终动脉瘤逐渐闭合。
这相当于给炸弹外面套上了一个“隔离罩”,让它失去爆炸条件。
四、介入治疗的优势
与传统开颅相比,介入治疗有明显优势:
创伤小:只需在股动脉或桡动脉上开一个针眼大小的通道。
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几天即可下床活动。
适用广:尤其适合深部或手术风险高的动脉瘤。
可重复:若动脉瘤复发,还能再次进行介入修补。
当然,介入也不是万能的,部分特殊位置或形态的动脉瘤,仍需要外科夹闭。因此,最佳方案通常需要神经外科与神经介入团队联合评估。
五、拆弹之前:如何发现潜在的动脉瘤?
很多人以为动脉瘤一定会有明显症状,其实大部分动脉瘤在破裂前“沉默无声”。但以下情况需要特别警惕:
家族中有人患过脑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长期高血压、吸烟、嗜酒人群。
突然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
现代影像学检查如 CTA(CT血管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在无创情况下发现动脉瘤。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六、拆弹之后:如何守护血管安全?
即使动脉瘤通过介入治疗堵住了,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术后管理和日常生活习惯同样关键:
按时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影像,确保动脉瘤没有复发。
坚持用药: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不能自行停药。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必须严格管理。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损伤血管壁,加速动脉瘤形成和破裂。
避免过度用力:剧烈咳嗽、提重物、情绪激动都会使血压骤升,增加风险。
结语
脑动脉瘤就像深藏在大脑血管中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而脑血管介入治疗,就像是医生手中的拆弹工具,能够精准地堵住隐患,化解危机。但更重要的是,预防永远比治疗更关键。关爱血管健康,管理好血压、血脂,远离烟酒,定期体检,才是真正防止“炸弹”形成的根本之道。让我们把大脑的“炸弹”交给专业的医生去处理,把生活中的风险交给自己去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守护好生命中最重要的指挥中枢——大脑。
(姓名:张民杰;医院:叶县人民医院;科室:神经外科;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