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的假期怎样过更有意义?《河南经济报·先锋少年》记者王静对话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王德义。

记者:
每到国庆长假,咱们农村家长的愁绪,总比城里家长多一层:
想带娃出去“长见识”,可钱包和时间不允许;把娃放家里,又怕他跑去外边疯玩、跟邻村孩子瞎晃,更担心一不留神,就抱着手机刷到半夜。
王德义:
我在河南济源农村长大,每到讨论假期安排,咱农村家长表面愁“没辙”,实际怕的是两桩事:
一是怕孩子出安全岔子,二是怕心“野”了收不回来,怕沾上好逸恶劳的毛病。
记者:
王老师,您长期深耕青少年心灵成长领域,深度调研过1000多起涉青少年的法治案例,也帮200多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走出来——可以说,你从农村出来,也最熟悉农村,您能不能给咱农村家长支几招“接地气、能落地”的?
第一招:把村里的路变成“安全课堂”,比说教管用
王德义:
以下是一个建议,作为参考吧。
去年有个农村娃,国庆跟同学去村头池塘摸鱼,脚一滑栽进水里,幸好路过的村民救得快。
咱农村没有城里的游乐园,但田埂、池塘、农机房都是‘活教材’,与其天天跟孩子说别去,不如带他走一遍安全路线。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抽点时间,带着孩子绕村子走一圈,把平时不敢让孩子去的地方,都指出来——“你看这池塘边的泥地,下雨后踩上去就像踩肥皂,去年一个小哥哥就是在这摔了一跤”“农机房里的铁疙瘩看着不动,要是碰到没关的电源,手指头就能被夹伤”。
走的时候,让孩子当“安全小哨兵”,让他说说哪些地方危险、该怎么躲,比家长絮絮叨叨说十遍都记得牢。
还有陌生人的问题,咱农村人热情,但也得教孩子有分寸。“不跟不认识的人去他家吃糖果”“有人让我带路,我就说我找我爸妈问一声”。
记者:
咱们农村孩子对“陌生人”的警惕性容易低,用这种具体的“话术”,孩子记得住、用得上。
第二招:乡土“游学”不花钱,孩子玩着还长本事
记者:
很多家长觉得“游学”是城里娃的事,其实咱农村的“游学”也很有味道,还不花一分钱。
王德义: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沉迷手机的农村娃,后来跟着爷爷去地里收玉米,家长跟着我的建议,让孩子记录“玉米的一生”——
从摘玉米、晒玉米到磨成面,孩子不仅不玩手机了,还写了篇观察日记,被老师当成范文读。
具体咋做?我给家长三步法:
1. 让孩子当“家庭小帮手”,干活时多问“为什么”:
摘棉花时问“为啥有的棉花白、有的棉花黄”,喂鸡时问“鸡一天下几个蛋”,这些问题比课本上的知识更鲜活;
2. 找村里的“老能人”请教:比如让会编竹篮的大爷,教孩子编个小篮子,让种果树的阿姨,教孩子认苹果品种,孩子既能学手艺,还能懂得“劳动值钱”;
3. 做个“家庭小展览”:把孩子摘的棉花、编的小篮子、拍的村里照片摆出来,全家一起看,再让孩子讲讲背后的故事——
这能让孩子觉得‘我做的事有意义’,比买玩具还开心。
咱农村娃的优势就是离自然近、离生活近,国庆假期把这点利用好,孩子不仅不无聊,还能长见识、立心性。这比硬逼着孩子写作业、报辅导班,更能让孩子的心灵“放个假”。
第三招:每天15分钟“心灵聊天”,比“盯着写作业”更重要
记者:
我发现,咱们不少农村家长觉得“管孩子”,就是盯着他别闯祸、别玩手机。
王德义:
其实孩子更需要‘心理的陪伴’。
农村孩子因为家长大多要干农活,容易有“被忽略”的感觉,国庆假期正好补补“心灵营养”。
建议我们的家长,趁这个假期,每天抽时间,跟孩子聊“轻松的话题”,别一开口就问“作业写了没”。
咱农村家长话不多,但多听孩子说、多跟孩子聊,孩子就不会觉得孤单,也不会想着靠手机打发时间。
记者:
有家长问“我白天要干农活,没时间咋办?”
王德义:
干活的时候也能互动:比如摘豆角时跟孩子比赛“谁摘的豆角长”,翻地时让孩子帮忙递工具,边干边聊,既能干活,又能陪孩子。关键不是花多少时间,而是让孩子觉得爸妈心里有我。
记者:
生活的环境不同,就有很多成长的不同。咱们农村娃的假期,听您这么一说,假期也能比城里娃有独特的“有滋有味”。
王德义:
想跟咱农村家长说句心里话:别羡慕城里娃有游乐园、有游学,咱农村的田埂、菜园、老槐树,都是孩子成长的宝藏地。
国庆假期不是要把孩子管得严严的,而是让他在安全的前提下,摸一摸泥土、听一听乡音、跟家人多待会儿——
这样的假期,孩子的心灵能真正放松,开学后也能更有劲儿学习。
其实,对咱们农村家长来说,最好的假期安排,从来不是“花多少钱、去多远的地方”,而是让孩子安全、开心,还能长点本事——让咱农村娃也过个“心里亮堂、手里有活、眼里有笑”的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