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活化红色文化,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时间:2025-10-10 15:13:08 来源:
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别杨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再到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红色文化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当前,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日益成熟,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打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呈现形式与传播渠道,使其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立体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探讨以数字技术活化红色文化,进而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的实践路径,对于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打造红色资源数字宝库,夯实育人资源根基。建立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库,破解传统红色资源在保存与利用层面的双重困境,实现分散性资源向系统性资源转化,静态性载体向动态性载体跃迁。一是全域化采集与系统性编目。政府部门协同专业机构,建立包括革命遗址、档案馆所、民间收藏等在内的三级资源网络,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文献溯源等方法,同步采撷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构建四维编目体系,即以时间轴定位历史脉络,以空间轴标注地理分布,以主题轴划分内容类型,以价值轴评估文化层级。二是数字化转化与立体化呈现。突破“简单复制”的技术局限,在存储层面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资源确权与溯源;在呈现层面运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构建多模态交互场景;在传播层面开发智能导览系统与语义搜索引擎,进行多维关联与个性推送。三是协同化整合与开放式共享。一体化整合原始资源、加工产品、衍生服务,并遵循“三重耦合”原则,即以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与元数据规范实现技术耦合,以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与动态更新制度实现管理耦合,以健全面向教育机构、研究团体、社会公众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耦合。
创新数字教育教学范式,提升育人课堂实效。课堂是红色文化育人的核心场域。依托数字技术革新教育范式,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激发受教育者的认知动能,使红色文化育人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型。一是革新教学范式,构建虚实交融的交互场景。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构建“课前预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的闭环机制;整合全息投影、虚拟仿真等数字资源,创设具身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交互中进行意义建构;依托智能答疑系统与协作学习平台,形成知识共创环境,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体认。二是重构课程体系,打造精准适配的文化内容。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动态诊断学生的认知图谱,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型,设置基础、拓展、创新的三级课程阶梯以及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精神谱系、当代价值等模块;设定差异化学习路径,通过自适应学习系统精准匹配知识颗粒度,达到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标。三是优化评价机制,建立全程监测的评估体系。建立“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立体化动态评估框架,从认知发展、情感投入、行为参与等方面全景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轨迹;完善数据驱动的教学改进机制,实时调优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协同进化。
搭建多元数字传播矩阵,拓宽育人覆盖范围。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还需借助数字技术拓展受众范围,使红色文化触达更广泛的人群。一是织就社交传播经纬。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主流社交媒体为枢纽构建传播矩阵,精心策划并精准推送红色文化主题内容,运用短视频叙事、H5交互、虚拟直播等新媒体形态重构红色文化表达形式;培养一批红色文化网络意见领袖,建立意见领袖与草根用户的双向传播链条,形成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共振。二是构筑全媒体传播生态。整合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建立中央媒体引领、地方媒体联动、自媒体参与的三级传播架构;加强媒体之间的合作联动,发挥传播势能的叠加效应,推动红色文化的破圈传播与跨域辐射,更广泛地走进大众生活。三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挖掘红色文化的特色元素,构建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品牌,开发红色文化主题游戏、动漫、影视等文化产品;借助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传播,进而实现红色文化的产业转化与价值延伸。
培育专业数字人才队伍,提供育人智力支撑。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亟需构建“红色基因+数字素养+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在高校相关专业与学科中,增加数字技术相关内容,开发设置红色文化理论模块、数字技术工具模块和教育应用场景模块,强化数字素养培育,并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岗前培训—在职研修—学术交流”的专业发展机制,打造兼具红色文化阐释力与数字技术驾驭力的“双师双能”队伍。二是广纳数字英才。制定优惠政策,在科研启动经费、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吸引计算机科学、数字媒体艺术等数字技术专业人才投身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开展合作,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激发人才在红色资源数字化、数字思政产品开发等领域的创新活力。三是健全激励机制。设置红色数字教育创新奖等专项荣誉,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表彰与奖励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构建多元化发展路径,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红色文化育人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