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决策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智库型研究生培养质量
时间:2025-10-10 15:15:03 来源: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 宋智勇 朱安然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曾深刻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教育的“四为”方针,为研究生教育办学目标与价值取向指明方向,是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遵循。近年来,我省不少高校为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纷纷加大了智库建设力度。这些智库大多也担负着研究生培养的任务,这既是加强智库自身力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库后备人才的重要依托,也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作为服务决策的“思想库”,其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既依托高校学术传统,又因服务现实问题的使命而呈现鲜明独特性,反映了学术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深层互动。
高校智库人才培养的本质是推动高等教育从知识传承到知识应用的范式转型,其核心在于构建“目标精准、资源开放、响应敏捷、能力复合、导向实效”的新型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从“学术建构”到“问题求解”的转向,以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机制上,要打破“学科闭环”,构建“政产学研用”开放生态,跨界导师组(校内学者 + 政府官员 + 企业高管)与立体实践平台(从政策制定到实践运作的全链条),破除学科壁垒,使学生在真实决策场景中积累经验。在培养时效上,要求改变普通研究生教育的静态传承,建立动态迭代响应机制,课程与研究紧跟政策热点,强调研究的时代特征和快速反应。在研究方法上,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前沿方法技术为引擎,融合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工具破解复杂社会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突破认知边界,通过实验室仿真预判技术路径,将方法论优势转化为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挑战的核心动能。在能力结构上,智库型研究生需具备“T”型复合能力 ,既要有学科深度(如经济学计量分析),又要能跨学科整合(掌握政策分析框架、社会调查方法),还应特别注重“政策转化能力”,培养研究生撰写决策报告、与决策者沟通的技巧,弥补传统培养的短板。在培养导向上,要特别强调“需求牵引”,课程设置应嵌入政策需求分析,研究过程与政策试点同步,成果价值锚定实际问题的解决效能。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推动学术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度融合,最终为国家治理输送“能研究、会转化、敢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践行高校“为时代服务”的使命。
尽管我省高校对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在许多高校的实践推进中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决策咨询人才的输送与智库服务功能的发挥。其一,培养目标与决策支撑需求脱节,以区域经济政策研究领域为例,学生因缺乏深度实地调研经验与对市场运行机制的深刻理解,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框架推演,提出的政策建议普遍存在脱离实际、可行性不足的问题。其二,实践资源整合与利用效能低下,部分高校虽具备政企社多方合作资源,但因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学生参与政策制定辅助、企业实践项目或社会现实调查的机会与深度严重不足,不仅导致研究成果难以契合真实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提升。其三,培养内容与前沿研究范式脱节,时效性不足,多数高校未能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方法及其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及时纳入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滞后于技术驱动的研究实践,致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智库研究任务。其四,跨学科培养机制缺失,学科壁垒显著,跨学科课程供给不足,导致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薄弱,如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学生无法有效整合经济、生态、社会学等多领域知识,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应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其五,培养导向偏离智库核心使命,课题选择过度侧重理论创新而忽视社会现实需求,如公共政策研究中常忽略利益博弈等关键现实因素,最终导致研究成果难以落地转化,背离了智库服务社会、支撑决策的本质定位。
智库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通过目标、内容、过程与资源等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问题驱动—跨学科整合—多主体协同”的稳定体系。基于知识生产模型 Ⅲ的框架,其核心在于以“高校智库—政府—产业—社会公众”四螺旋结构为支撑,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主线,动态优化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政策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推动多项培养目标的融合与系统赋能。要聚焦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通过国情教育、政策实践强化学生 “为党献策、为国履职”的使命感,在政策研究中融入伦理关怀,并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以专业深度为纵轴、交叉学科为横轴的“T”型知识结构,并通过政策试点评估等渠道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动。要重点培养政策设计能力、协同攻关能力和技术与传播能力,确保学生具备“上书建言”与“下沉落地”的复合素养。
提升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实现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的深化与拓展。人才培养要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要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真实项目和课题,由企业导师现场指导实践;高校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政府应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培养方向,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推动联合实验室建设,同时通过专项奖学金、就业政策倾斜等方式强化资金保障,通过“战略牵引+生态赋能”,既确保了智库型人才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又通过多元支持体系破解了传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鼓励社会公众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社会公众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是连接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社会公众可通过担任企业导师、提供实习平台、参与课程教学、反馈人才需求等方式参与研究生培养,将实践经验和社会视角融入教育过程,与高校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带来实践视角、资源支持和社会反馈,使智库型研究生教育更加“接地气”。
提升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促进知识集群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融合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建设丰富的实践项目与案例库,收集政府政策实施、企业战略转型等多领域案例,组织学生参与民生调研、企业项目,将实践成果反哺案例库,形成“学习—实践—积累”的良性循环。
提升智库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充分利用知识创新网络提升培养效果。依托当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构建涵盖最新研究成果、政策文件、行业报告的动态学习资源库,定期更新以匹配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实时知识支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力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于对政策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为其安排更多与政府部门合作的项目和课程,使其能够深入了解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对于倾向于企业咨询的学生,加强与企业的实践合作,为其提供更多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机会。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基于知识生产模型(Ⅲ)的智库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3SJGLX249Y)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