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下乡润心田,文化惠民乐万家——河南经济报社专家团赴获嘉等地开展“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8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河南经济报社专家团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的热情脚步。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用知识与文化为乡村大地注入新的活力,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田间问诊,科技助力花生高产
8月11日 - 12日,河南经济报社携手河南省硅酸盐学会副秘书长郝小非,天脊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销售公司经理王福生、新乡市荣城农资公司负责人郝晋涛、天脊集团农化中心技术专员赵锦华等专家,奔赴延津县、获嘉等地,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

延津,素有“花生之乡”的美誉,60万亩花生田承载着农户们的增收希望。如何通过科学种植提升花生亩产,成为农户们心中的急切期盼。专家团首站来到延津县马庄乡的高张寨村、油坊村、王泗坡村等村庄。每到一处,专家们便立刻下车,一头扎进田间,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与农民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农作物种植中各类技术的应用效果。针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以及施肥难题,专家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如同一场及时雨,为农户们在种植道路上扫除了诸多障碍,让他们心中有了更清晰的种植方向。

技术传经,高产妙招惠及多村
下午,专家团马不停蹄地赶到获嘉县的徐营镇大林村。在这里,他们不仅为农户们带来了玉米和经济作物的高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还精心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演出。当激昂的锣鼓声在大林村上空响起,原本宁静祥和的街道瞬间热闹起来,仿佛被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村民们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那场景宛如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村民们见到专家,就像见到久违的亲人一样亲切,纷纷围拢过来,拉起专家的手,迫不及待地询问种植技术,交流高产经验。有的村民更是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全神贯注地记录下专家讲解的每一个技术要点,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丰收的憧憬。他们深知,这些宝贵的技术就是开启增收致富之门的金钥匙,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夜幕欢歌,文化盛宴温暖民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盏盏明灯如繁星般点亮了夜空,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一份温馨与浪漫。村民们早早地搬着小板凳,摇着小扇,围坐在舞台车前,眼神中满是期待,一场精彩纷呈的三下乡慰问演出即将拉开帷幕。

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演出正式开场。萨克斯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流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经典歌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儿好女好家园》《武则天》等,用深情的歌声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发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豫剧《朝阳沟》《五世请缨》选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更是将演出推向了高潮,熟悉的旋律让在场的老农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哼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回到了那些美好的时光。
演出间隙,还穿插了有趣的农业知识问答环节。台下的农户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非凡。答对的农户们手捧着赠送的小礼品,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那笑容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整个乡村。

这场“三下乡”活动,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让农户们掌握了科学种植的方法,为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村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丰富了精神世界。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连接着科技与农业,连接着文化与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