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小麦如何种 科技专家来支招
时间:2025-10-24 21:23:01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丁位华
今秋以来,黄淮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且接连不断的降雨天气,导致土壤水分饱和,部分田块积水严重且下渗缓慢,机械无法下地作业,给前茬作物的收获和小麦的播种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近期降雨与降温的双重影响,进一步延缓了小麦的正常播种时间,预计今年冬小麦的晚播面积将比常年大幅增加。同时,持续阴雨还导致作物残茬及部分待收作物发生霉变,病菌滋生、虫害增多,给小麦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沉重负担。

针对黄淮地区今秋多雨的气候特点及田间实际现状,河南省小麦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从排涝抢收、播前准备、播种要求及是否需要镇压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并制定了“及时排涝、抢收晾墒;因墒整地、按需施肥;科学选种、包衣防病;晚播加量、适深精播”的应变措施和关键技术措施,以应对当前阴雨天气带来的晚收晚播问题。
一、如何排涝抢收
面对田间积水严重、短时无法排水的地块,首要任务是及时疏通沟渠,排水降渍。有条件的地方应组织机械抽水,全力排除田间积水,为尽快达到适宜墒情和农机进地创造条件。对于土壤湿度偏大但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应抓住当前晴好天气,利用履带式收割机或经过改进的适宜机械抢时收获。
对于机械无法进田的地块,则应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先锋带头作用,组织动员人工收获,确保应收尽收、早收快收,为及早腾田晾墒创造条件。此外,对于前期秸秆未及时移走覆盖地面影响散墒的地块,应将秸秆适当集中或翻动,以加快散墒速度。

二、播前怎样准备
因墒整地、按需施肥。整地质量直接关系到小麦的出苗质量和后续生长。针对今秋涝渍地块偏多的现象,建议在地表泛白(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70%以下)后,采用“旋耕-耙压”复式作业,旋耕深度需达到15cm以上。对于涝害较轻的地块,也可适时进行机械翻耕并及时旋耕,以达到及早晾晒的效果。
墒情改善后,应尽早整地施肥。针对降水过多造成的养分淋失,建议采用有机无机、大量中微量元素兼顾的施肥策略,基肥施用硝酸磷肥或复合肥约50-60kg/亩,并适当增施有机肥,补充硫、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以保持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供应平衡。对于秸秆还田的地块,不宜过早抢时机械粉碎,以免降雨降温导致秸秆腐熟慢,覆盖地表影响土壤散墒。建议经两次粉碎后深耕,将秸秆深翻入土20cm以下,或每亩添加秸秆腐熟剂1.5-2kg,均匀撒施后翻耕,以加速秸秆分解。

科学选种、包衣防病。综合考虑当前生产条件、气候特点、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应优化品种结构,因地制宜选择根系发育好、耐渍性强、冬春抗寒性突出、硬秆抗倒、综合抗病性强且经过当地试验示范、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半冬性多穗型主导品种,以确保高产稳产潜力。同时,严禁跨区种植和选用未经审定的品种,以免发生冬春冻害和后期干热风影响。
针对近期持续降雨为病虫害发生创造的条件,应积极推行“杀菌剂+杀虫剂+诱抗剂/生长调节剂”包衣拌种,坚决杜绝“白籽”下地,以预防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从而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三、播种有何要求
晚播加量、适深精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淮地区播期整体普遍后移。尽管今秋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但小麦播种仍处于适宜播期内,应尽早抓住晴朗天气抢时播种,亩播量控制在25斤左右。对于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短期无法散墒整地的地块,可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超出适宜播期范围每推迟2-3天增加1万基本苗,但亩播量不宜超过40斤,以避免因墒情好、出苗率高导致群体过大,增加后期倒伏的风险。
目前土壤水分含量高,播种深度应适当控制在3厘米左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提倡采用精量播种机进行等行距(20cm-23cm)或宽窄行(14*24cm)或宽幅播种(8cm-10cm),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保证苗全苗匀。
四、是否需要镇压
由于当前土壤水分含量过多、墒情过大,小麦播种后不建议立即镇压。可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进行冬前镇压或延迟到越冬期进行。镇压时应遵循“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压虚不压实”的原则,以达到抗冻保苗、早发促壮的效果。但需注意,盐碱地和播种较深的地块不宜进行镇压。
服务团指出,针对当前生产形势和天气情况,农业合作社应带动农户在适当时机抓住良好天气及时整地和播种,精耕细作,为来年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弥补涝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