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浉河区:建强人才阵地 激发乡村活力
时间:2025-10-25 18:32:14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徐铭
深秋的浉河,田间地头透着丰收的忙碌。身怀绝技的“田秀才”手把手教农户修剪枝叶,回归故土的创业者俯身打理挂满枝头的硕果……一批批活跃在乡村一线的“新农人”,正是浉河区以人才阵地建设为抓手,为广袤乡村注入人才动能的生动缩影。

(电子商务培训班)
“回到家乡,就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董家河镇楼畈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宏道出了许多回归人才的心声。这位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回村组建了一支由村“两委”成员、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外出党员干部、成功人士、大学生代表等共96人的人才志愿者服务团队,积极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第一线。

(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班)
在浉河区,像这样以党建为引领集聚人才的场景,正从“点上开花”走向“面上结果”,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头雁效应”持续释放,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青年创业沙龙活动)
“我区加强对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对全区各层次、各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养殖能手、能工巧匠等人才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分别建立拔尖人才信息库、乡土人才信息库、高素质农民信息库。”浉河区委组织部人才室主任蔡蕾介绍,该区从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乡土人才、乡贤能人等各类优秀人才中积极选聘“名誉村长”202人,将350余名各领域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并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为村党组织书记,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

(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开展茶园防冻指导)
“看着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我觉得所有的选择都值了。”在董家河镇陈湾村,辞去稳定工作、携妻返乡的“兵支书”曾庆辉,带领村民发展了以露营基地、农家乐、民宿为一体的孔雀岛文旅产业。这一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近26万元收益,有效解决了500人次群众务工和增收的问题。

(市级科技特派员开展食用菌培育技术指导)
为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回流”,浉河区明确乡土人才工作站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定位,坚持“聚焦乡土人才、突出实用技能、服务农村农民”的工作思路,建立领导干部全员引才责任制,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把工作站打造为联系在外人才与家乡之间的“连心桥”。据统计,全区各级共召开人才座谈会60余场,联系服务人才1200余人次;通过深入开展“我为人才办件事”活动,帮助解决企业、人才难题290余件。

(人才交流)
人才“引得来”,更要“育得强”。浉河区健全乡土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人社、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协调配合,乡土人才工作站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实用人才培养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完善按需培训制度,根据培训具体需求和部门职责分工,采取“派单”的方式交办给承办单位,选派行业技术专家或技术能手下乡送教,对乡土人才进行无偿的技术培训。

(乡村人才大讲堂)
“专家们的现场指导,让我们的种植信心更足了。”在十三里桥乡学堂岗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调成笑了。依托乡土人才工作站,该村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和博士服务团等高层次团队开展技术讲座、现场指导,推动草莓种植户科学扩大生产规模,展现了“人才+产业+平台”新模式的蓬勃生机。

(乡土人才交流)
“依托‘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村播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我们聚焦主导产业和急需行业等开展重点培训。通过建立校(院)地(企)培育模式,引导高校院所等科技人才通过科研、实习锻炼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振兴重点发展领域开展服务,着力形成‘培育一批人、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农村一大片’的集群发展效应。”蔡蕾说。
今年以来,浉河区已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191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466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2期,培育高素质农民222人;开展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1期,培育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乡村振兴带头人190人。
“如今,在茶产业、文旅产业、种植业、水产业等领域,一大批乡村人才脱颖而出,在带强产业发展、带领技艺传承、带动群众致富方面发挥起‘引擎’作用。”蔡蕾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结合各乡村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和实际,浉河区正以基层人才阵地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点面结合、示范引领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平台集聚人才、集聚智慧、集聚资源作用,着力集聚一批高校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集聚乡村振兴一线,推动人才服务基层有温度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