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妇幼保健院妇孺国医堂:用“土味科普”和“适宜技术”守护妇幼健康
时间:2025-11-06 09:34:0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吕贵德
“你这胃就像咱家那口用了多年的老锅。” 在林州市妇幼保健院妇孺国医堂的内科诊室,副主任医师翟江林对常年胃痛的王阿姨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好锅要养,火候得匀实,冷一顿热一顿,再好的锅也得裂口子。你这胃黏膜就跟锅底糊了疤一样,得慢慢用文火‘养’回来!”王阿姨听着这接地气的比喻,摸着胃口连连点头:“翟大夫您这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养胃真跟养锅一样,急火猛攻要不得,得细水长流慢慢煨!”
如今,在这家以妇女儿童健康为特色的国医堂里,这样将精深中医理论“翻译”成家常话的场景已是常态。医护人员如同经验丰富的“健康把式”,用最接地气的“土味科普”和“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为女性全周期健康和儿童成长筑起一道温暖的屏障。
为了让深奥的医理不再“高高在上”,医生们下足了功夫。面对小儿积食,医师一边用温暖的手指在宝宝肉乎乎的手腕上轻柔推拿,一边对家长解释:“这叫清大肠经,就像给堵住的小路疏通疏通。”不过几分钟,原本因腹胀哭闹的宝宝渐渐止住了哭声,舒服地打了个嗝。针对产后调理,医生则比喻为“老屋翻新”:“光补不行,得一面加固墙体补气血,一面慢慢把漏风的地方堵上,艾灸的温热劲儿,就是最好的‘糊墙泥’。”刚做完艾灸调理的黄女士感受颇深:“生完孩子总觉得浑身冒寒气,像住在漏风的屋子里。几次艾灸做下来,肚子里像有个小太阳烘着,身上有劲了,脸色也红润多了。”
疼痛治疗科,艾草温和的药香弥漫一室。一位眉头紧锁的中年女子扶着腰,被家人搀扶进来,嘴里不住念叨:“这老腰像根钢筋别住了,动弹不得!”主任医师刘金竹仔细检查后,取来细长的银针,一边精准刺入腰部穴位,一边轻声宽慰:“您这筋骨就像卡住的门轴,得先找准地方‘松一松’。”银针轻捻间,患者感到一阵酸麻扩散开来。随后,刘金竹又将点燃的艾灸盒置于针尾,解释道:“再借艾火的热力‘通一通’,让气血活络起来。”随着温热感沿针徐徐深入,女子紧咬的牙关渐渐松开,额角渗出细汗,长舒一口气:“热流钻进去了,酸胀的地方好像真化开了!”次日清晨,她竟独自踱步前来,满脸喜色地说:“刘医生,今天我这腰能弯下去不少了。”
在妇孺国医堂,没有拗口的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形象的手绘漫画和充满“泥土味”的健康比喻,让防病知识真正“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一点一滴的浸润,也悄然改变着许多家庭的健康观念: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只关注“治已病”,转向重视“治未病”,主动调理身体;许多家长也从孩子一生病就只想打针吃药,转为尝试推拿、艾灸等绿色疗法。
从病历本上一个陌生的名字,到妈妈群里随时答疑的“自家医生”,再到孩子们见面时甜甜的一声“阿姨好”——妇孺国医堂的医护人员,正用仁心与智慧,让千年中医药文化在寻常百姓身边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