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课堂沐暖阳 且学且思共成长——确山县第二小学中段语文生本课堂展评
时间:2025-10-16 17:21:31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黄成 通讯员 贺红莲 李娜
光阴微澜,岁月言欢,好日常在,秋阳正暖。为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夯实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确山县第二小学中段语文教研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语文生本课堂评估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引领教师精准把握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评价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参与评估的各位老师精心准备,奉献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教学示范课。总体亮点有两处:
一、双线教学落实扎实,能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深度融合,避免割裂或侧重单一,确保知识与素养的同步落实。

魏云老师在执教《精卫填海》一课中,先出示看图猜故事引出神话这一话题,然后出示单元导读页,把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李娜老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紧紧抓住写作单元的人文主题——“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和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么把事情写清楚的”,在课程学习中逐步总结出写作方法:按顺序描写,细节描写,联系实际不空想。圆满完成了学习目标,训练了语文要素,提升了学生素养。
江文静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和徐文静老师执教的《翠鸟》这两篇课文属于同一个单元。两位老师均在课堂上深度体现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以观察发现为核心的人文主题。

江文静老师让学生在课文的文字中观察,在出示的视频中观察,在拿出的实物含羞草中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逐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写作中的重要性。
徐文静老师更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引导:如观察顺序的训练(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角度的训练: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教无定法,两位观察侧重点不同,但都紧扣本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刘春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和贺红莲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两位老师都在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通过图画、音乐、视频、朗读等方式体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我爱你壮美的山河,我爱你每一寸土地。学生在感受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刻达成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训练与提升。

二、本次课堂评估的另一个亮点是生本课堂理念体现充分:课堂以学生为核心,设计多元互动环节,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探究空间,能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提供充分的情绪价值,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高效。
焦青瑞老师在执教《秋天的雨》中。从初读感知文本,精读品析秋天缤纷的色彩,到合作交流秋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这一连贯的课堂实操,形成理解、赏析、创造的完美链条,有效兼顾了文本理解和表达交流、审美创造的综合提升。
张华洋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小技巧、大妙用》中向学生提供了提示语扩充、写想不出现想等八个写作的小技巧。张华洋老师采用提供案例,学生探究,找到方法,总结方法,拓展训练这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闫静老师执教的《司马光》,陈会老师和周杰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均是短小文言文体裁。三位老师均能准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在疏通文意、讲解语法、引导诵读等方面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他们的课堂语言规范、教态自然大方,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充分体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三位老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言素养。三位老师的课堂共同诠释了生本教育的精髓:教师是“牧者”而非“纤夫”。他们将文言文本转化为学生探究的“支架”,通过精准的文本解读找到教学切入点,以多样化的生本策略激活学生的学习本能,最终实现文言知识的有效传递与思维能力的深度培养。这种教学实践不仅让短小的文言文本焕发教学价值,更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文化浸润与思维成长。
“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次课堂教学评估,不是教学的终点或简单定论,而是未完的探索,既像镜子照见教学亮点与不足,也像火炬指引方向。愿我们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与热情,扎实打磨细节,在实践中突破自我,既让学生有收获,也遇见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