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杜冠甲 孙书贤
在郏县白庙乡白庙村,提起33岁的王宁飞,乡亲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个从村里走出去的90后,不仅在北京闯出过一片天地,返乡后还在观赏性鹦鹉养殖这个冷门领域蹚出新路,带动乡邻一起奔富,让小鹦鹉成了增收的“金凤凰”。10月21日上午,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北京打拼:从“漂泊者”到“创业者”
2010年夏,刚高中毕业的王宁飞背着行囊南下,在东莞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每天站十几个小时,月薪不足两千元。“当时就想早点儿熬出头,让爸妈少些辛苦。”他不甘心困在流水线上,又去跑出租车、当滴滴司机,这些经历让他渐渐明白:“靠打工只能解决温饱,想改变命运,就得自己当老板。”
2011年,王宁飞揣着打工攒下的3万元和借来的2万元赴北京,在郊区租下4间门面开洗车店,还叫来两个发小帮忙,三人挤在洗车店的隔间里生活,节省开支。
“那时候全靠‘实在’。”王宁飞说,曾有客户将存着重要文件的笔记本电脑落在店里,他立刻联系,专门送回去,还婉拒了跑腿费。“诚信比啥都重要”,这份真诚让他的洗车店渐渐出名,最多时一天洗五六十辆车。
生意稳定后,王宁飞又投入15万元添置设备、去汽车美容学校学技术,每晚打烊后琢磨教学视频到凌晨,手上满是水泡。升级后的“一站式汽车美容服务”吸引了更多客户,员工从3人增加到9人,月收入从几千元涨到3万多元,年纯利润超20万元。2020年,因父母年迈、孩子上学,王宁飞放弃北京的生意,以6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店铺,带着积蓄和牵挂回到家乡。
二次创业:从“门外汉”到“养殖能手”
返乡两年,王宁飞在干农活的同时,也试过开超市、做农产品代购,但因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生意并没有起色。“一身力气没处使,不知道咋兼顾家庭和事业。”直到2022年底,去商丘虞城串亲戚时,王宁飞发现当地鹦鹉养殖成规模,不仅有完整产业链,还带动几万人就业,全国70%以上小型观赏鹦鹉来自这里。
王宁飞在虞城考察一周,发现当地气候适宜鹦鹉繁殖,且技术成熟、成本低、周期短(50天左右出栏),市场需求也大。他立刻联系在北京的发小冯锋辉、冯亚帅、王亚兵,以及在深圳做电商的李洋,几人一拍即合,回乡和王宁飞一起再次创业。最初,他们组建5人电商直播团队,从虞城采购小头虎皮鹦鹉,在拼多多、淘宝销售。每天直播6小时,从介绍品种到教授喂养方法,起初一天只卖出几十对。经过他们不断改善销售策略,后来最多一天卖2000对,每对65元,3个月赚了20多万元。初尝甜头后,王宁飞和团队决定自建养殖场,实现“养殖+销售”一体化。2023年初,他们凑了30万元,在白庙乡邢庄村租了一个闲置的院子,改造成15间鸟舍,从虞城引进了2000对小头虎皮鹦鹉。可谁也没想到,一场危机正在悄然降临。
由于缺乏养殖经验,他们不知道鹦鹉对温度、湿度特别敏感——冬天没及时做好保暖,鸟舍温度低于15℃,鹦鹉开始扎堆取暖;夏天没控制好通风,湿度太大,鹦鹉又得了呼吸道疾病。加上当时电商业务繁忙,几个人精力分散,没能及时观察鹦鹉的状态,短短八九个月,2000对鹦鹉就死了1800对,孵化的幼鸟成活率还不到10%。“看着空荡荡的鸟舍,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甚至有点儿后悔当初的决定。”王宁飞说,那段时间,他们几个人都没了干劲儿,有的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失败不可怕,怕的是放弃。”王宁飞主动承担大部分损失,去虞城一家大型养殖场免费打工学技术。
在养殖场打工学习的3个月里,尽管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可王宁飞依然干劲十足。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检查鸟舍的温度、湿度,再给鹦鹉喂特制的营养品——他发现,鹦鹉的饲料里不仅要加谷物,还要掺上骨粉、维生素,这样才能保证营养均衡;中午要给鸟舍消毒,用稀释的消毒液擦拭鸟笼,避免细菌滋生;晚上则跟着养殖场的老师傅学习繁殖技术,从挂窝的高度、鸟巢的材质,到鹦鹉产蛋后的看护、幼鸟的投喂,每一个细节都记在笔记本上。“那本笔记现在还留着,上面记满了各种数据,如玄凤鹦鹉最适合的温度是20℃至25℃,牡丹鹦鹉产蛋后要每天检查蛋的质量,避免出现未受精的蛋。”
2023年下半年,王宁飞返乡后,团队投资70万元建35间标准化鸟舍,装恒温设备、通风系统和监控,引进大头虎皮、牡丹、玄凤3种高价值鹦鹉,并明确分工:他管全面,李洋做电商,冯锋辉抓技术,冯亚帅、王亚兵负责消毒和鹦鹉繁殖。
精细化管理见效显著,幼鸟成活率超95%,鹦鹉50天即可出栏。通过抖音直播,鹦鹉销往十几个省份,牡丹鹦鹉每对650元,玄凤鹦鹉680元至1500元,大头虎皮鹦鹉每对100多元,仅后者就收益40万元。去年团队盈余60多万元,12名电商人员月收入超3000元,李洋感慨:“收入和深圳差不多,还能陪家人。”
带动乡邻:从“自己富”到“大家富”
王宁飞的成功让乡邻看到了希望。2024年初,黄道镇青年辉哥(化名)刷到王宁飞团队的直播,考察后想尝试却没经验。王宁飞承诺“技术我教,有问题找我”,并帮辉哥引进600对虎皮鹦鹉,每周上门指导,还复印养殖笔记给他。如今辉哥首批鹦鹉出栏,赚到了可观的收入,他逢人就夸:“宁飞不仅给技术,还帮着销售,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今年8月,渣园乡林村的赵阳也引进500对虎皮鹦鹉。王宁飞不仅帮他规划鸟舍通风和温控布局,还手把手教他用手机连接智能监控系统,“现在不管在地里干活还是在家,打开手机就能看鹦鹉状态,温度、湿度超标还会报警,省了不少心。”赵阳笑着说,看着笼里健康生长的鹦鹉,他已经开始盘算出栏后的收入。
白庙乡下叶、邢庄等村的村民,还有鲁山县的王占辉,都纷纷找王宁飞加入养殖队伍。王占辉考察时,特意在鸟舍待了一整天,看喂食、消毒、体检等流程,当场交1000元订金预订1000对大头虎皮鹦鹉:“技术成熟还帮销售,不用担风险,跟着他干放心。”
作为白庙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宁飞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让更多村民通过鹦鹉养殖增收。“村里还有不少留守妇女、老人,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鹦鹉养殖劳动强度不大,很适合他们。”王宁飞说,他打算先选出几十户有意愿的村民,作为示范养殖户,每户扶持养殖60对鹦鹉,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村民只需要负责日常喂养,“按照现在的行情,每户每年能赚2到3万元,基本能解决家庭的日常开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宁飞已经开始筹备:一方面,他计划在村里新建一个规模化的养殖场,引进2000对玄凤、牡丹、小太阳、和尚等高端观赏性鹦鹉,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还打算在白庙乡开设鹦鹉养殖培训班,邀请虞城的养殖专家来讲课,让更多村民掌握养殖技术。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10月21日上午,站在合作社的鸟舍前,王宁飞看着叽叽喳喳的鹦鹉,眼里满是憧憬,“我希望未来能把咱们郏县打造成平顶山的‘鹦鹉之乡’,让更多乡亲靠着小鹦鹉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