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宴茹:坚守家乡16年 为清丰县百姓筑起一座“心灵港湾”
时间:2025-10-28 15:13:52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宋明增 通讯员 刘自章
在濮阳市清丰县综合治理中心的“姐妹谈心室”里,几乎每天都有这样一幅场景:姜老师坐在靠窗的椅子上,手里握着笔和本,耐心倾听着来访者的心声。推门进来的,可能是愁孩子叛逆的母亲,是因缺少沟通引发感情矛盾的夫妻,也可能是陷入青春期迷茫、对学习提不起劲的孩子。从2007年心理学专业毕业回到家乡,这位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询师已在基层坚守16年,用免费咨询服务为全县百姓筑起一座“心灵港湾”。

诊室里的“解结人”:把专业变成“过日子的理”
“不是所有困扰都要上升到‘病’,更多是生活里的小疙瘩。”这是姜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16年来,她深耕青少年心理疏导与婚姻情感调解两大领域,用专业知识化解了无数基层百姓的“心病”。
去年春天,初三学生小林(化名)因考前焦虑找到她:手抖得握不住笔,整夜失眠,一想到考试就心慌。姜老师没有急着说教,而是先教她“呼吸放松法”缓解紧张,再用“认知重构”技巧帮她调整心态:“考试是检验学习的工具,不是给你贴标签的印章。”还教她拆解目标,和家长沟通“少问分数多问感受”。几次咨询后,小林不仅能平静做题,二模还进步了五十多分,特意送来一幅画,上面写着:“谢谢老师,我找到和考试和平相处的办法啦。”
这样的案例在“姐妹谈心室”很常见。面对厌学的孩子,她能用发展心理学知识化解青春期迷茫;碰到冷战的夫妻,她擅长用家庭治疗技巧唤醒彼此理解。遇到超出范畴的异常心理问题,她会严谨评估后转介给精防医生,“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我先帮大家把‘坎’迈得稳一点”。

街巷里的“传光者”:让心理学走进寻常生活
“光等在屋里不够,得主动走到大家身边去。”姜老师的脚步从未局限于诊室。在清丰县综治中心主任刘耀鹏的支持下,她常年走进社区、企业、学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进社区时,她开“家庭沟通小课堂”,教老人“跟晚辈好好说话”;去企业时,她分享“缓解压力小妙招”,告诉工人“累了不是软弱”;在中小学,她开设“阳光课堂”,教孩子们“跟坏情绪说再见”。刘耀鹏常说:“心理健康科普得接地气,要让老百姓觉得‘有用、不遥远’。”在他的协调下,社区会主动召集居民,校方会提前安排场地,让她的科普之路走得更顺。
去年冬天,她在乡镇小学做讲座时,发现几个留守儿童总躲在角落。课后她留下来陪孩子们折纸,临走时塞给每人一张画着笑脸的卡片:“想说话了,随时打我电话。”如今,那些孩子成了她的“小笔友”,信里常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分享学校里的趣事。

16年的“坚守者”:把初心熬成“身边的依靠”
从刚毕业带着书本理论回乡,到如今精准抓住基层百姓的“心理痛点”,姜老师的笔记本记满了16年的经验。为了精进专业,她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沙盘游戏指导师,自费参加培训,而刘耀鹏始终大力支持——无论是外出学习的时间协调,还是培训期间的工作衔接,总能提前安排妥当,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记者在她办公室看到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用专业温暖人心,用坚持守护心安。” “天天听烦心事,不累吗?”记者问她。姜老师总笑着说:“你看这县城里的树,扎根越深,越能给人遮荫。我学了这行,能帮乡亲们把心里的‘乌云’扫扫,值。”
入驻清丰综治中心三年来,越来越多人知道“姐妹谈心室”有个姜老师:不收费,却能把“拧巴”的心事捋顺;没架子,能把专业词说成“过日子的理”。16年从业经验,她依然守在那份执着,像个踏实的“心灵摆渡人”,载着一个个迷茫的人,慢慢划向敞亮的地方。
当问到是什么力量在促使你的坚持?是清丰县几十万百姓,姜老师说道:“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有的工作都依仗于上级部门的指导,和综治中心刘主任的鼎力支持。没有他默默地支持也许我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只要大家还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采访最后,姜宴茹告诉记者,她的希望很简单——让每个清丰人都能笑着面对生活,让这座小县城充满更多阳光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