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8岁的退休医生朱老师在家人的陪同下,重回郑州爱尔眼科医院。
  与一周前不同的是,此时老先生不再需要凭借模糊的光影去判断面前的事物,而是能清晰地看到医护人员脸上亲切的微笑。
  他将一面精心准备的锦旗,交到白内障与老视专科 冯珂主任手中,锦旗上滚烫的金字,不仅是一份感谢,更是对先进诊疗技术与服务能力的肯定。

  医难自医,视力恢复遥遥无期
  朱老师曾是某医院的医生,由于多年患有糖尿病,自己也成为了被疾病困扰的患者。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如同无声的侵蚀,最早瞄准了他的眼睛。
  早在十几年前,他的左眼视力开始急剧下滑,发生了白内障,然而检查结果却如同一盆冷水——不仅是白内障的问题,由于多年的糖尿病,眼底也出现了问题,得到“即使白内障手术做了也达不到很好的视力”回答。作为同行,他明白这可能是对视力的终级判决。
  屋漏偏逢连夜雨,四年前,朱老师的右眼也步左眼后尘,视力变得极差,生活自理都成了问题。
  不甘心的家人又带他去医院进行了检查,得到的却是更彻底的绝望:“没办法补救了,眼底不行,白内障手术做了视力也不行……”
  模糊的世界所带去的,不仅是生活的不便,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不言放弃,视力危局终获转机
  面对危局,朱老师和家人并未放弃,在不断咨询于尝试中,找到了郑州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与老视专科主任冯珂。
  冯珂主任在详细的检查后,证明多家医院对视力的宣判并非没有缘由。

  朱老师不仅眼底的情况复杂,严重的白内障已经致使晶体核非常坚硬,白内障手术难度陡增,30多年糖尿病史伴眼底病变——视觉的“底片”已经受损,术后视力确实难以预测。
  并且对于将近80岁的老人来讲,支撑晶体的“悬韧带”松弛,也会对手术造成很多未知。
  但老人指数/30cm 的视力,以及对光明的渴望。让冯珂主任及其团队还是决定拿下这块“烫手山芋”,以期老人的视力能有所提升,改善生活质量。
  “飞白”破局,安全精准双保障
  对于朱老师的手术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安全。
  传统超声乳化手术在处理如此坚硬的白内障和松弛的悬韧带时,需要较大的超声能量和较长的操作时间,这对角膜内皮和脆弱的悬韧带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面对朱老师复杂的情况,冯珂主任决定为朱老师实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晶体置换”(俗称“飞白”技术)的手术方案。
  飞秒激光利用“冷光源”,在电脑OCT成像的精确引导下,替代传统的手术刀,完成手术中最关键、最考验医生手法切口、撕囊、预劈核的几个步骤。

  将坚硬核像切蛋糕一样预先分割成小块,极大降低了后续超声乳化所需的能量和时间,减少对角膜内皮细胞、悬韧带等眼部结构的损害,很大程度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科技向善,让不可能变得有可能
  在家属和患者的全力配合下,以及冯珂主任精湛技艺与经验的加持下,成功为朱老师先后完成了双眼的手术。
  术后复查,朱老师的双眼视力竟然分别达到了0.25和0.3!
  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不算很高,但对于一个术前几近失明、眼底条件不佳、曾被断言无法手术的老人来说,无疑是极大地惊喜,这意味着他能够重新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因此复诊当天,朱老师和家人特意送来了锦旗,对于医院以及冯珂主任表示了肯定和感激。
  > 结 语
  这也许是郑州爱尔眼科医院在高难度眼病领域不断探索和突破的一个缩影。面对复杂病例,是知难而退,还是勇于担当?或许答案早已揭晓。
  让科技被赋予温度,用责任战胜困难,即使面对疑难复杂的病情,顶尖的医疗技术与厚重的医者责任相结合,一样有可能为患者创造最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