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 “蛋蛋” 里的微小钙化,该恐慌还是淡定?
时间:2025-10-28 14:50:01 来源:河南经济网
【查看证书】
针对睾丸微石症,我结合 2024-2025 年最新临床共识与指南核心观点,从 “是什么、是否致癌、该怎么做” 三个关键维度展开科普,破除认知误区,强调科学随访的重要性。
一、不是 “结石” 的微石症,到底是什么?
体检超声报告上的 “睾丸微石症”(TM)常常让男性瞬间紧张,但最新《男性生殖系统影像学诊断共识(2025 版)》明确指出: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结石”,而是睾丸生精小管内沉积的微小钙化灶,直径通常小于 3 毫米,在超声下表现为散在的强回声光点。
这些微小钙化的形成与两种因素相关:先天发育异常可能导致生精小管结构缺陷,使钙盐沉积;后天的睾丸炎症、外伤修复过程也可能留下钙化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约 60% 的患者为双侧病变,但多数人终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二、与睾丸癌的 “暧昧关系”,真相是什么?
“会不会癌变” 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早年研究因睾丸癌患者中微石症检出率较高(20%-60%)引发恐慌,但 2024 年《睾丸微石症临床管理专家共识》通过 10 万例长期随访数据澄清:单纯性睾丸微石症的癌变风险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它本身并非癌前病变,也不会直接导致癌症。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 “高危组合”:若患者同时存在隐睾病史(即使已手术矫正)、睾丸萎缩、睾丸癌家族史,或超声发现睾丸肿块、异常血流信号,癌变风险才会显著升高。这就像 “烟雾” 而非 “火种”—— 微石症可能提示睾丸内环境异常,但本身不是致癌原因。
三、指南明确:无需治疗,但随访是 “必修课”
2025 年《泌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强调:睾丸微石症本身无需药物或手术治疗,任何试图 “消除钙化” 的干预都是不必要的。临床处理的核心是 “分层随访 + 精准排查”:
(一)普通人群的随访方案
对于无症状、无高危因素的单纯性微石症患者:
首次评估:需完善阴囊超声细节检查(明确微石数量、分布),排查精索静脉曲张、睾丸囊肿等伴随疾病。
随访频率:前 2-3 年每 6-12 个月复查一次超声,若病情稳定可延长至每 1-2 年一次。
核心手段:每月进行睾丸自检 —— 温水沐浴后用双手食指、中指轻柔触摸睾丸,排查肿块、硬结或质地变化,这是早期发现肿瘤的最有效方法。
(二)高危人群的强化监测
存在隐睾史、睾丸萎缩等高危因素者,需执行 “3+1” 监测方案:
超声复查间隔缩短至 3-6 个月;
每半年检测肿瘤标志物(AFP、β-hCG、LDH);
每年进行一次生殖系统专科查体;
坚持每日记录睾丸感觉变化,出现坠胀、疼痛立即就医。
四、特殊情况:生育与合并症的处理
关于生育问题,指南指出:微石症与精液异常的关联性尚无定论,单纯微石症不会直接导致不育。但若患者同时存在少精、弱精,需排查精索静脉曲张、生殖道感染等其他因素,而非归咎于微石症。
若微石症合并精囊炎、前列腺炎导致血精、血尿(约占患者的 5%),需按《生殖系统感染诊疗指南》处理:通过精液常规、前列腺超声明确病因,感染性因素选用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必要时配合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
五、走出认知误区,科学应对是关键
临床中常见两种极端:有人因 “良性病变” 忽视随访,有人因过度焦虑频繁检查。记住专家共识的 “三不三必” 原则:不恐慌、不盲目治疗、不随意停药(针对合并症);必定期复查、必坚持自检、必告知高危病史。因此,体检发现微石症不是 “健康警报”,而是提醒你更关注睾丸健康。遵循指南规范随访,就能在 “淡定” 与 “警惕” 之间找到平衡,守护男性生殖健康。
(姓名:丁小举,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室:泌尿外科,现职称: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