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浉河区:蟹塘“爬”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时间:2025-10-24 10:53:14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陈笑闻
深秋的风掠过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王店村的蟹塘,水面泛起粼粼波光。10月22日,姚先群弯腰从蟹笼里拎出一只青背白肚的大闸蟹,蟹钳“咔嗒”开合间溅起晶莹水珠,他笑着展示:“你看这蟹爪多有力,水质好才能养出膏满黄肥的好蟹!”这位曾远赴江苏兴化学习养殖技术的“能人”,正用80亩蟹塘,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202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姚先群和妻子冯文敏,带着攒下的积蓄和满心期待回乡创业。为找到适宜养蟹的场地,夫妻俩走遍信阳市的河沟稻田,最终被王店村的好水打动:“别处找不出这么好的水质,生态就是最好的招牌!”此后,他们严格遵循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让优质水资源与蟹苗形成共生循环。

2024年,姚先群的蟹塘迎来新突破——试水电商直播。镜头里,他穿着防水服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塘埂上,随手抓起一只大闸蟹掰开,橙红的蟹膏瞬间溢出,朴实的解说配上鲜活的蟹塘场景,让网友直呼 “接地气”。“这蟹刚从塘里捞上来,新鲜得很!”他的话音刚落,弹幕里“下单”“要5斤”的评论便刷屏。短短5天,短视频点击量突破万次,郑州、北京的订单接连飞来。“今年光线上就卖了2万多斤,稳稳赚了几十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十倍!”姚先群晃了晃不停弹出咨询消息的手机,眼角满是笑意。

蟹塘的红火,让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石河组的张家财正蹲在塘边清理水草,手里的动作不停,嘴里的话却透着满足:“离家就几步路,每天除杂草、做投喂,一天能挣120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在外打零工舒心多了。”像张家财这样的闲散劳动力,蟹塘基地常年雇佣六七人,到了捕蟹旺季,用工量更是能达到20余人。王店村村干部黄晓玉坦言:“这处蟹塘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实实在在帮大家解决了就业难题。”

不止王店村的蟹塘,浉河区正立足全域资源禀赋,精心绘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蓝图:沿淮区域的吴家店镇、游河镇,依托平原沃土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及中药材等高效种植,田埂间崛起“绿色产业带”;107国道沿线的柳林乡、东双河镇,以林果采摘为核心培育休闲度假产业,春日赏花、秋日摘果的场景吸引着周边游客;环南湾湖的董家河镇、浉河港镇等四乡镇,放大“信阳毛尖”品牌优势,延伸茶旅融合产业链,百里茶廊串起茶园观光、茶叶加工体验的特色路线;信应路沿线的十三里桥乡及湖东区域,则聚焦小杂果种植与水产养殖,打造环城采摘体验带,也为市民周末增添了“亲近自然”的好去处。一条条集聚发展的产业链,不仅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环境美了、日子甜了。
夕阳西下,金色余晖铺满蟹塘,冯文敏的手机仍在不停作响,新一批直播订单正陆续生成。从夫妻俩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带动一方发展的特色产业,这池清水孕育的大闸蟹,已经成为浉河区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它映着村民增收的幸福笑脸,载着产业兴旺的蓬勃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续写着“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精彩答卷。